1919年秋天,对于许世友的家庭来说,无疑是一个沉重而悲伤的季节。许世友的父亲因患肺痨离世,母亲独自承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。家里有三个儿子,所有的孩子都辍学回家,齐心协力分担生活的艰辛。尽管生活困顿,家中的日子总算能维持下去,兄弟三人每人肩负起一些农田耕作的责任,虽日子紧巴,但至少总能保证一家人不至于挨饿。
十八岁那年,许世友的生活迎来了一个转折点。一天,一个中年妇女刘巧姑来到家中,带来了婚姻的提议。这位名叫刘巧姑的妇女,竟是来为许世友寻求婚姻的媒人。当许母听到这个消息时,眼中瞬间闪现出一抹久违的光亮,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。
通过一番交谈,许母了解到了这位女子朱锡明的情况。朱锡明,不仅美丽而且聪明勤快,是个温婉贤淑的好姑娘,家务做得一手好,善解人意,乐于助人。许母心里不禁感慨,若能将这样的姑娘迎娶进门,真是求之不得。经过媒人的撮合,许世友与朱锡明的婚事很快便敲定了,从那一刻起,两个人的命运就已紧紧交织在一起。
展开剩余71%婚前,朱锡明为许世友精心做了一双新鞋,做完后,她用一根红线将自己的鞋和许世友的鞋绑在一起,放入铜盆内托媒人送到许家。许世友接过铜盆时,感受到了新娘子对未来的深情厚意,心中不禁由衷地感叹:“她真是用心良苦,这双鞋的背后承载的是她的心意,也承载着她对我一生的承诺。”
1924年春,许家洼喜庆的鞭炮声和唢呐声响彻四方,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。一顶大红花轿被抬进了许家,新郎许世友牵着新娘朱锡明的手步入了婚礼的殿堂。婚后的朱锡明勤勤恳恳,分担起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,不仅如此,她还主动承担了为大家做饭的责任,展现出无比的耐心与细致。她的孝顺和体贴赢得了全家人和周围邻里的好评。而许世友也从一开始的自顾自生活,逐渐学会了与妻子共同分担家庭的琐事。虽然他们的日子简单朴实,但满是温情和彼此的关爱。
然而,好景不长,1925年10月,在王树声的引导下,许世友投身革命,离开了家乡。1932年8月,经过数年的征战,许世友终于带着红军的战旗回到了家乡。当时,他已是红十二师三十四团的团长。回到家乡后,许世友与妻子朱锡明彻夜长谈,谈到他们分别多年的往事,二人仿佛有说不完的话,一直聊到天亮。第二天清晨,许世友又要继续征战,夫妻的告别充满了不舍,然而,朱锡明却未曾想到,这一别便成了永远的离别。
转眼间,时间来到了1949年,随着全国解放的到来,许世友因公务繁忙,未能亲自回家探望母亲。于是,他派人将母亲接到济南安度晚年。尽管工作再忙,许世友心中仍时常挂念着结发妻子朱锡明,向母亲询问她的近况。母亲告诉他,朱锡明已经改嫁,并劝许世友不要为此心生怨恨。原来,在许世友离开后,白色恐怖笼罩了许家洼,朱锡明和儿子四处躲藏,但最终还是被敌人找到了。在一次敌人的威胁下,许母心疼朱锡明,便劝她改嫁,以保全她和孩子的安全。虽然朱锡明心中不舍,但为了孩子的未来,她最终听从了母亲的建议,改嫁给了村里一位老实人。
许母的做法是出于无奈和对儿媳的深情,她深知在动荡的岁月里,一个妇人带着孩子生活是何等艰难。她希望朱锡明能有个稳定的生活,这份深切的母爱让许世友后来得以理解与宽容。当他从母亲口中得知朱锡明过得还算好时,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。他感慨地说道:“娘,你做得对,这不能怪你,她嫁了也不能怪她。”
然而,朱锡明的后半生并非一帆风顺。她的再婚丈夫也很早去世,孤身一人照顾孩子,生活艰难且孤单。更令她伤感的是,许世友并未在战场上“光荣牺牲”,而是重新组建了家庭,尽管她感到些许惆怅,但也为许世友能够活下来而感到高兴。她常常忆起和许世友共同度过的时光,那些日子虽短,却充满温馨与幸福,成为她一生的珍贵回忆。
许世友和朱锡明的爱情未能像他们当初设想的那样圆满,但他们之间那份深沉的感情和彼此的思念,却永远萦绕在心头。朱锡明临终时,唯一的愿望便是能葬在许家祖坟里。许母深知朱锡明的贤良与忠诚,也遵照她的愿望,嘱托孙子许光在朱锡明去世后将她安葬在许家坟山。
1965年11月,朱锡明因病去世,许光根据祖母的遗愿,将她的遗体运回许家墓地安葬,并为她竖立了墓碑,铭刻着这段深厚的情谊。这一段祖孙三代的情深意长,成了许家历史中永远流传的故事,也让人深深感动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