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,我们将结合时代人物与高考命题,将五册教材中涉及的“苦难与希望”的主题一网打尽。
涉及的教材课文有:
《与妻书》(必修下册)
(《离骚》):(选择性必修下册)
《记念刘和珍君》(必修下册)
《苏武传》(选择性必修中册)
《党费》《小二黑结婚》《荷花淀》(选择性必修中册)
《祝福》《我与地坛》《哦,香雪》
《报任安书》《离骚》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《为了忘却的纪念》
论点五:基于错误认知滋生的希望,非但不能成为苦难中的救赎,反而会沦为麻痹精神的毒药。对“希望”本身需进行批判性审视。
论据论证(教考衔接,从课文中挖掘论据):
【示范语段】(《祝福》《我与地坛》《哦,香雪》):(课文的联系和对比)
《祝福》中的祥林嫂最大的“希望”是捐门槛赎罪,以换取在阴间不被锯开和在阳间被接纳。然而,这希望本身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强加给她的精神枷锁的内化体现。她将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于“赎罪”,而非反抗压迫本身。这种“希望”不仅无法真正解救她,反而加深了她的精神痛苦,最终导向绝望。而《我与地坛》中的史铁生,在地坛的沉思中,最终将希望建立在与命运和解、体认生命本真和投身写作上。这种希望源于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对生命本质的叩问,是主动建构的、指向内在精神救赎的,而非被动接受外界灌输的“虚幻希望”。再如《哦,香雪》中的香雪,她的希望代表着对现代文明和知识的渴望,源于个体生命的内生动力,是打破封闭、追求自我发展的体现,与祥林嫂被灌输的“希望”性质截然不同。
而像祥林嫂这种被错误认知裹挟的“希望”,在当下的青少年群体中也有着相似的演绎。部分青少年将 “一夜成名” 的幻想寄托于无底线的网络流量,以为凭借搞怪博眼球的视频、低俗的模仿秀就能轻松收获关注与财富。他们沉迷于手机屏幕后的虚拟互动,将点赞数、粉丝量视为成功的标尺,荒废了学业,淡漠了现实社交。当短暂的热度褪去,只剩下空洞的账号和迷茫的未来时,才惊觉这种寄望于流量狂欢的 “希望”,不过是消费主义编织的陷阱,最终在虚幻的泡沫破灭后,被现实的落差击得粉碎。正如祥林嫂对神权救赎的误信,青少年对流量神话的盲从,同样是在错误认知中搭建希望的空中楼阁,不仅无法抵御成长的阵痛,反而会在虚幻的沉迷中错失脚踏实地的可能,让 “希望” 的毒药侵蚀掉本该蓬勃生长的青春。
论点六:面对苦难,沉默不是妥协,而是积蓄力量的蛰伏;抗争不是鲁莽,而是打破困局的行动;希望不是空想,而是照亮前路的信念。三者并非孤立存在,沉默为抗争积蓄底气,抗争让希望落地生根,共同构筑起人类直面苦难时的精神韧性。
【示范语段】
(《报任安书》《离骚》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《为了忘却的纪念》):
面对苦难,沉默不是妥协,而是积蓄力量的蛰伏。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,这等奇耻大辱足以摧毁常人的精神,他却选择“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” 的沉默。这种沉默绝非懦弱的妥协,而是将外在的屈辱内化为精神的燃料。他深知 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,于是以笔为刃,在沉默中把肉体的痛苦、精神的煎熬转化为《史记》的磅礴文气。那些 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” 的文字,正是沉默中淬炼出的生命结晶 —— 当言说无力承载苦难时,沉默的坚守便成为最有力的存在宣言,让残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比健全者更耀眼的光芒。
面对苦难,抗争不是鲁莽,而是打破困局的行动。看屈原,在楚国衰败与小人排挤的绝境中,以《离骚》中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 的执着,发出 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 的抗争强音,这不是盲目冲撞,而是如《周易》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 所昭示的生命价值坚守,是精神层面对命运与不公的决绝反击;观林冲,从委曲求全的禁军教头到 “血溅山神庙” 的复仇勇者,草料场的漫天风雪埋葬了他对体制的最后幻想,点燃了他 “逼上梁山” 的反抗怒火,这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长期压迫下的必然爆发,是“破釜沉舟” 式的抗争宣言;再读鲁迅,在《为了忘却的纪念》中以冷峻而深情的笔触追忆左联五烈士,将对白色恐怖的愤怒与对革命理想的坚守熔铸于文字,平静叙述背后是对专制暴政的无声抗议,是用文字为 “无声者” 发声,于言说秩序的裂缝中撕开抗争的口子。他们共同勾勒出 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 的信念秉持、“该出手时就出手” 的实践勇气与 “于无声处听惊雷” 的智慧。
在苦难中坚守希望,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,能支撑人们走过艰难岁月,实现生命的升华。
苏轼一生仕途坎坷,多次被贬,却始终乐观豁达。在黄州,他虽“拣尽寒枝不肯栖”,却也能 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,从 “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” 中寻得乐趣,用希望照亮了被贬的岁月。陶渊明身处乱世,看透官场黑暗,选择归隐田园,留下 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 的千古名句。他坚守对精神家园的希望,向往 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 的生活。他们在苦难中坚守希望,展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,成为后世的精神指引。
四、思维迁移与创造
在当今社会,年轻人面临着学业内卷导致的精神焦虑、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、城市化进程中的身份认同危机,以及信息爆炸带来的价值迷茫……诸多困境,这些构成了他们生活中的苦难。分析当代青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,思考个体应如何在苦难中抓住希望,实现自我价值?
【时代链接】
庞众望:寒门骄子向阳生长
庞众望,这位1999年出生于河北沧州的寒门学子,自小便经历了家庭的多重困境:母亲瘫痪,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。尽管如此,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坚持,在学业和个人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:他在2017年以684分的高分成为河北省沧州市的理科状元,并成功进入清华大学就读,在此期间,不仅学业成绩优异,还积极参与科研活动,发表了多篇SCI论文,并获得了多项专利。毕业后,庞众望继续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,被多次评为优秀博士生。
2025年4月13日,“科学报国与君子担当”——“魅力之光”清华大学核科普暨君品对话活动中,清华大学学生代表、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研究生庞众望说:“我们这代人的时代使命就是科研报国。”
写作层层思考:
1.庞众望在瘫痪的母亲与患精神分裂症的父亲构成的困境中,不仅未被苦难吞噬,反而将其转化为学业奋进的动力,这种 “苦难的价值转化” 背后,体现了个体面对绝境时怎样的精神机制?这对我们理解 “苦难与希望” 有何启示?
2.从沧州理科状元到清华大学博士,从为生计奔波的寒门学子到发表多篇 SCI 论文的科研新星,庞众望的人生轨迹中,“希望” 并非虚无缥缈的幻想,而是具体可感的行动坐标。请结合他 “科研报国” 的信念,分析个体在苦难中锚定希望的关键支撑是什么?这种支撑如何让希望具备穿越困境的力量?
3.当庞众望说出“我们这代人的时代使命就是科研报国” 时,他的个人经历与宏大的时代命题形成了深刻共鸣。在苦难中萌生的希望,为何最终能升华为 “科学报国” 的担当?这是否意味着,真正有力量的希望,必然超越个体命运的局限,与更广阔的价值维度相连?
自我投射:
1.结合对 “苦难与希望” 的思考,谈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苦难,以及支撑你克服这些困难的希望是什么?你是如何理解个人理想与在苦难中坚守希望的关系的?
2.在当下竞争激烈、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你认为个体需要具备哪些品质,才能在苦难中始终保持希望,并积极寻找突破困境的方法?这些品质对你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?
【生成作文】
苦难中绽放的希望之花
命运的推手常将人抛入黑暗深渊,而希望恰是深渊中倔强生长的花。它从不因苦难的馈赠而天然存在,而是由人在绝境中以意志为根、以信仰为茎、以担当为蕊,亲手培育的生命奇迹。从北海牧羊的苏武到科研报国的庞众望,从喋血街头的刘和珍到烽火求学的联大学子,无数事实证明:希望是在苦难中主动锻造的精神火炬,其力量源于坚韧的意志、坚定的信仰与深沉的担当。
苦难中希望的萌生,源于坚韧的意志与主动的行动。
苦难本身并非财富,正如磨刀石不会自动变成利刃,唯有铁器主动与之碰撞,才能绽放锋芒。庞众望在瘫痪母亲与患病父亲构成的困局中,没有等待命运的垂怜。他每日清晨五点起床做饭、照料母亲,夜晚在昏暗灯光下苦读,将生活的重压转化为“改变命运” 的动力。这份 “把眼泪憋回去” 的坚韧,让他从沧州状元成长为清华博士,用行动证明:希望的种子,必须在 “直面苦难” 的土壤中,以 “绝不低头” 的意志浇灌,才能破土而出。 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绝境中,不是蜷缩于命运的阴影,而是用木杆抵着钢琴感受震动,在琴键上撞击出《第九交响曲》的雄浑乐章。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”—— 这正是主动对抗苦难的宣言,让希望在与命运的角力中获得了生长的力量。
苦难中希望的存续,赖于坚定的信仰与执着的坚守
当苦难如寒冬般漫长,唯有信仰能充当暖阳,让希望的根系在冻土中存活。苏武被匈奴流放北海十九载,啮雪吞毡、掘鼠食草的日子里,支撑他活下去的不是对苦难的忍耐,而是“汉节不可失” 的信仰。那根被他摩挲得褪去毛饰的节杖,不仅是汉朝使者的象征,更是他心中 “不辱君命” 的精神图腾。正是这份 “生是汉臣,死是汉鬼” 的坚定信仰,让他在孤绝环境中始终保持着对回归故土的希望。信仰如同希望的灯塔,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指引方向,让人在重复的苦难中不迷失、不放弃。 就像沙漠中的胡杨,纵遇千年干旱,也因深扎大地的根系而保持生机,信仰便是希望在苦难中存续的深层根系。
苦难中希望的升华,归于深沉的家国与时代的担当
个人的希望若只囿于一己之私,便如温室之花难以抵御狂风;唯有融入家国命运的洪流,才能成长为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。刘和珍在段祺瑞执政府的枪口前,眼中闪烁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,而是“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” 的热望。她请愿的脚步、微笑的面容,都源于对民族觉醒的深切期待 —— 这份超越个人生死的担当,让她的希望化作照亮暗夜的星火。西南联大师生在战火中跋涉三千里,在破庙里讲授量子力学,在防空洞续写《国史大纲》,他们的希望从不因校舍简陋、物资匮乏而黯淡,只因与 “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 的时代使命紧密相连而愈发炽热。当个人希望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,苦难便不再是个人的枷锁,而成为锻造时代精神的熔炉。
从庞众望掌心的厚茧到苏武手中的节杖,从刘和珍染血的校服到联大教室的油灯,这些在苦难中闪耀的希望之光,共同勾勒出人类精神的脊梁。它们昭示着:真正的希望从不是被动等待的救赎,而是主动出击的亮剑—— 以意志击碎困厄,以信仰锚定方向,以担当拓宽维度。当三者交织,即便是最深的苦难,也能绽放出穿越时空的精神之花。
【多角度思维发散】
思维角度一:以梦为炬,照见山河
从“昨夜闲潭梦落花” 的幽微情思,到 “我欲因之梦吴越” 的奇绝想象,再到 “铁马冰河入梦来” 的壮志豪情,梦始终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。它不仅承载着个体的感受与期冀,更能跨越时空,连接起不同的生命轨迹。当 “将梦赠予他人” 成为可能,这份馈赠便超越了个体经验,升华为一种精神的传承与文明的接力。
梦想的赠予,首先是将突破困境的勇气传递给挣扎者。庞众望的童年被贫困与疾病笼罩,父亲的精神分裂症与母亲的瘫痪在床,让他过早承担起生活的重担。但他在昏暗灯光下背诵课文的身影,在寒夜中紧握笔杆的执着,恰是对“命运不公” 最有力的回击。这种在绝境中萌发的梦想,如同沙漠中的甘泉,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。当我们将这样的梦想赠予他人,实则是传递一种信念:困境并非命运的终点,而是磨砺意志的砥石。正如史铁生在轮椅上写出《我与地坛》,用文字将对生命的热爱之梦赠予无数迷茫者;刘伟用双脚弹奏钢琴,将 “残缺也能绽放光彩” 的梦想赠予所有困顿中的灵魂。这种梦想的传递,让更多人明白:真正的枷锁从来不是外部环境,而是内心对命运的屈从。
梦想的赠予,更是将探索未知的热忱传递给追光者。进入清华大学后,庞众望并未止步于高考状元的光环,而是在科研道路上持续深耕,发表多篇SCI 论文、获得多项专利的成就,彰显了他对知识的无限渴求。这种以探索为乐的梦想,本质上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。从哥白尼 “日心说” 的惊世之梦打破神学桎梏,到屠呦呦从古籍中汲取灵感发现青蒿素,每一项科学突破都始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之梦。当我们将这样的梦想赠予青年学子,便是播撒下科学精神的火种。正如钱学森回国时带回的 “两弹一星” 之梦,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;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的 “核潜艇之梦”,让中国海防事业迈出关键一步。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,经过梦想的传递,便能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。
梦想的赠予,最终要升华为将家国情怀传递给担当者。在“科学报国与君子担当” 活动中,庞众望那句 “我们这代人的时代使命就是科研报国”,道出了当代青年的赤子之心。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梦想,超越了小我,具有更宏大的格局。回望历史,詹天佑怀揣 “修铁路振国威” 之梦,在崇山峻岭中筑起京张铁路;南仁东带着 “建天眼探宇宙” 之梦,让中国射电望远镜领先世界。他们的梦想早已超越个人成就,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。当我们将这样的梦想赠予新一代青年,便是在延续 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 的精神血脉。在芯片研发的实验室里,在航天发射的指挥台前,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,无数青年正在接过前辈的梦想火炬,以行动诠释着 “强国有我” 的誓言。
梦想的奇妙之处,在于它既能扎根于现实土壤,又能生长出超越现实的力量。庞众望从寒门学子到科研尖兵的蜕变,证明了梦想本身就是一种可复制、可传递的精神基因。当我们将突破困境的坚韧之梦、探索未知的求索之梦、胸怀家国的担当之梦赠予他人,实则是在构建一个更具生命力的精神共同体。正如星河之所以璀璨,是因为每一颗星辰都在传递光与热;人类文明之所以绵延,正是因为每一代人都在将梦想的火种传递给下一代。在这个过程中,个体的“小我之梦” 终将汇聚成民族的 “大我之梦”,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。
思维角度二:以志为灯,以行为舟(志与行)
“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”王阳明此语,如黄钟大吕,道尽志与行之妙谛。志者,若穹顶之星,熠熠生辉,照亮前路;行者,犹扁舟之桨,勤力划动,驶向彼岸。于新时代之浩渺浪潮中,青年唯有怀志如磐、践履笃实,方能破浪前行,一展宏图。
志,乃行动之引擎,动力之源泉。昔周恩来总理,立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之宏志,风雨如晦,矢志不渝,终成救国救民之大业,名垂青史;今青年科学家颜宁,以“解开生命奥秘”为志,于实验室中,焚膏继晷,潜心钻研,终成结构生物学之翘楚,引领科研风尚。更有无数青年,以“强国一代”自勉,于各行各业,深耕细作,拼搏奋进,书写时代华章。志存高远,如长风助航,使人于困境中坚如磐石,于迷途中坚守本心,步履铿锵。
然徒有其志,不行于路,志则如梦幻泡影,缥缈难触。左思立志著《三都赋》,初时高谈阔论,数年无成,后“门庭藩溷皆著笔纸”,笔耕不辍,方得佳作传世,“洛阳纸贵”;仲永年少聪慧,声名远扬,却恃才傲物,止步不前,终致“泯然众人矣”。世间亦有诸多空谈者,口出“改变世界”之豪言,却在“明日复明日”之蹉跎中,消磨壮志,初心不再。行,为志之归宿,若无跬步积累,纵有凌云壮志,宏伟蓝图亦不过是空中楼阁,遥不可及。
志与行,相辅相成,如车两轮,如鸟双翼,缺一不可,方能致远。范仲淹心怀“先忧后乐”之志,一生奔走,兴修水利,兴办书院,戍守边疆,以热血践行初心,名垂青史;庞众望出身寒门,于困苦中树立“科研报国”之志,从沧州僻壤,一路拼搏至清华学府,凭SCI论文、国家专利,诠释笃行不怠之精神;黄大发立下“修渠引水”之志,三十六载,凿山不止,以坚韧之躯,让“天渠”横亘山间,润泽万亩良田。他们的人生,恰似熠熠星辰,昭示世人:志因行而璀璨夺目,行因志而坚定不移。
身处新时代,青年更应于志与行之统一中,绽放青春华彩。周承钰以“航天报国”为志,从火箭操作新手,成长为最年轻女指挥员,在浩瀚宇宙间,留下青春印记;王若琦怀揣“乡村振兴”之梦,巧用电商直播,让家乡特产走出深山,带火一方经济;黄文秀立下“脱贫攻坚”之志,奔赴百色大山,将生命奉献给扶贫事业,留下不朽的青春篇章。他们以行动为笔,以志向为墨,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壮丽诗篇,证明了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,方能让青春在实干中熠熠闪光。
欲达志与行之平衡,需有“仰望星空”之格局,心怀远大理想,志存高远;亦需有“脚踏实地”之清醒,一步一个脚印,务实前行。李大钊先生曾言:“不弛于空想,不骛于虚声。”此乃当代青年应持之姿态。以志为灯,驱散前路迷雾,不迷失方向;以行为舟,穿越波涛汹涌,抵达理想彼岸。在这伟大时代,让我们以志向为帆,迎风招展;以行动为桨,奋力划动,于民族复兴之壮阔航程中,勇毅前行,驶向辉煌!
思维角度三:自定义与被定义
大千世界,山川湖泊各被定义,人亦如此。这些定义或褒或贬,或实或虚,或出于他人,或源于自己。然而,真我岂能为外界所束缚?我辈当认真对待这些定义,明辨是非,去芜存真,在“被定义”与“自定义”的双轨上游刃有余,终能破茧成蝶,绘真我风采。
以清醒之眼审视外界定义,明辨是非,坚守自我。
芸芸众生,皆被赋上定义,这些定义宛若张张标签,赤裸裸地贴在我们身上。然而标签的好坏全取决于贴标签的人,他人的一句评价不足以代表我们的全部。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,成就春秋霸业,然而人们不会忘记他晚年宠信奸佞凄惨死去。世人皆骂曹孟德奸诈多疑,是个乱世枭雄;却忽略了这位治世能臣的军事才华,更有吞吐天地的胸怀。英雄亦有短处,小人亦有可取之处,如若一昧相信他人所言,必将陷入迷途。故吾辈应以一双清醒之眼审视外界定义,明辨是非,坚守自我。如《论语》云:“君子不器。”君子不应以他人之言为器,不以他人之誉为荣,不以他人之毁为辱。
以率直之心勇于自我定义,去芜存真,突破自我。
自定义,是一种勇气,它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挑战旧有的定义与观念,敢于走出舒适区,去追寻真正的自我。千百年前屈原在《离骚》中发出“路曼曼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的豪言壮语,振奋人心,无数人也不断定义自我,迸发出无穷的力量;晚清末年,鲁迅先生弃医从文,不断挑战边界,以笔为枪,唤醒民众,成为黑暗中发光发热的红烛,无私而伟大;“俗子胸襟谁识我?英雄末路当磨折”,“鉴湖女侠”秋瑾不顾道阻且长,毅然投身革命,成为血泊中最灿烂的那朵玫瑰花,无畏而隽永。忆往昔,英雄人物已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;看今朝,吾辈青年当坚定信念,勇往直前,突破自我,不负韶华。
以踏实之足行走“定义”之路,寻找平衡,绽放真我。
孔子曰:“君子和而不同。”行走在“被定义”与“自定义”的双轨上,我们应在保持个性的同时,学会倾听与沟通,使“自定义”与“被定义”形成良性互动,共同促进个人的成熟与社会的和谐。无数青年人在“定义”之路上砥砺前行,携春风化寒水,执丹青绘真我风采。徐梦桃将个人理想定义在社会之下,十年磨一剑,圆梦青年时,在冬奥赛场上大放光彩;邓小岚将自己的人生与孩子们的歌声相定义,用音乐筑梦马兰,用行动诠释了梦想与坚持,使太行山村换得新颜。吾辈应向他们学习,在“被定义”与“自定义”的双轨上寻找平衡,绘真我风采。
在这缤纷的世界中,让我们以清醒之眼审视外界定义、以率直之心勇于自我定义、以踏实之足行走“定义”之路,彰显自己的风华与特色。如此,便能破茧成蝶,绘真我风采。
【必刷题】
(2025年全国一卷)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
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,可是心里直翻腾,开不了口。———老舍《鼓书艺人》
假如我是一只鸟,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。———艾青《我爱这土地》
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,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。———穆旦《赞美》
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? 请写一篇文章。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【审题立意指导】
一、核心概念精准提炼及逻辑关联
三则材料均围绕“困境中的表达与行动”展开,从“个体沉默”到“主动发声”再到“群体联结”,呈现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:
1. 第一则材料(老舍《鼓书艺人》):压抑的表达——“欲言又止的觉醒萌芽”
具体情境:底层艺人在战乱流离中想安抚孩子却“开不了口”,源于苦难的沉重、现实的无力,以及对“表达能否改变现状”的犹豫。
核心概念:沉默不是麻木,而是“未被点燃的情感积蓄”。这种“心里翻腾”的压抑,是个体对苦难的感知与共情,是后续发声的“情感底座”——就像种子在土壤中积蓄破土的力量,沉默中藏着对“改变”的隐秘渴望。
2. 第二则材料(艾青《我爱这土地》):抗争的表达——“向光而行的主动发声”
具体情境:诗人以“嘶哑的喉咙歌唱”,在山河破碎的绝境中,用残缺却执着的声音传递对土地的眷恋与对光明的渴求。
核心概念:发声不是徒劳,而是“打破禁锢的行动宣言”。当沉默已装不下爱与痛,“嘶哑歌唱”成为对抗苦难的武器——它未必能立刻改变现实,却能唤醒同类的共鸣,为“行动”铺设精神路径。
3. 第三则材料(穆旦《赞美》):联结的表达——“群体共进的胜利回响”
具体情境:“带血的手拥抱”是战士历经抗争后的行动,“民族已经起来”是个体发声与行动汇聚成的群体力量,“赞美”则是对“联结价值”的确认。
核心概念:行动不是孤立的,而是“个体力量的群体共振”。当“嘶哑的歌唱”唤醒更多人,当个人的伤痕成为群体的勋章,“拥抱”便成了“共渡难关”的象征——表达从“个人抒情”升华为“群体行动”,最终导向“改变的结果”。
三者逻辑关联:从“感知苦难”到“改变苦难”。
二、立意点拨
1. 从“表达的价值递进”立意:在苦难困境中坚持歌唱
核心思路:以“压抑—发声—联结”为线索,论证“表达形态随困境升级而进化,但其内核始终是'对美好的坚守’”。
现实映射:
对应老舍:疫情中普通人面对困境时的“沉默共情”(如对感染者的默默牵挂,是后续援助的情感基础);
对应艾青:青年学子为理想发声(如用调研报告呼吁环保、用志愿服务助力乡村,声音或许微弱却坚定);
对应穆旦:群体行动的力量(如公益组织的“抱团援助”、科研团队的“协同攻关”,将个体行动转化为社会进步)。
2. 从“发声与行动的关系”立意:《既要“开口歌唱”,更要“带血拥抱”》
核心思路:强调“发声是行动的先导,行动是发声的归宿”——老舍的“开不了口”警示“沉默若不转化为发声,便会沦为麻木”;艾青的“嘶哑歌唱”提醒“发声若不落地为行动,便会沦为空谈”;穆旦的“带血拥抱”则证明“唯有'发声+行动’,才能抵达'共渡’”。
现实映射:高中生面对学业压力、社会议题时,既要“敢于表达观点”(如对校园问题的理性建言),更要“用行动践行信念”(如参与实践活动、坚持长期努力),避免“只说不做”的空想。
3. 从“个体与群体的共生”立意:《你的声音,是民族的回声》
核心思路:拆解“个体表达”与“群体命运”的关系——老舍的“个体沉默”是“民族苦难的微观镜像”;艾青的“个体发声”是“民族精神的觉醒信号”;穆旦的“群体拥抱”是“民族力量的凝聚结果”。
现实映射:个体的“小声音”从来不是孤立的——乡村教师的“嘶哑讲课声”是教育扶贫的回声,科研人员的“实验室低语”是科技强国的前奏,普通人的“善意呐喊”是社会温暖的底色。“民族的起来”,正是无数“小声音”汇聚成的“大共鸣”。
4. 从“困境中的坚守”立意:《苦难压不垮的,是想“歌唱”的灵魂》
核心思路:聚焦三则材料的共性——无论“开不了口”“嘶哑歌唱”还是“带血拥抱”,都藏着“不向苦难低头”的韧性。这种韧性从“心里翻腾”的不甘,到“嘶哑歌唱”的执着,再到“带血拥抱”的坚定,本质是“对'活着’与'更好地活着’的信念”。
现实映射:从抗战时期的文人救亡、抗疫中的逆行者,到当代青年在挫折中的“重新出发”,“苦难中的坚守”从未改变——重要的不是“声音是否洪亮”,而是“是否始终保有想'歌唱’的勇气”。
【范文示例】
开在苦难中的花
江苏一考生
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,方志敏被困于阴冷潮湿的囚室,明知结局悲惨,却仍坚定地写下:“假如我不能生存——死了,我流血的地方,或者我瘗骨的地方,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,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!”
那是开在苦难中的花,浸透了奋斗的泪,洒遍了牺牲的血。
苦难,是中华民族无法冲淡的记忆。曾经,中华大地因愚昧与麻木而满目疮疾。“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”,让国人现出一种“憔悴的形容”,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呼吸艰难。鼓书艺人方宝庆最终没有唱出口的京韵大鼓,是苦难的压抑与心中那难言的深情。他为之心里直翻腾,宁愿离开北平颠沛流离,也不愿寄于列强篱下。这深情,就是埋藏在每一个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爱国主义。
在这片充满苦难的土地上,唯有爱国主义能开出最可爱的花。艾青在风雨飘摇中,如泣血的鸟,唱出对国家和民族的爱:“假如我是一只鸟,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。”鲁迅于暗夜沉沉中呐喊:“我以我血荐轩辕。”仁人志士的鲜血将爱国主义之花浇灌得格外鲜艳,浸透史册的苦难更淬炼着一个民族的品格。
爱国主义是民族觉醒的情感基因,只有赓续这一基因,才能在苦难中磨砺出坚韧的精神品格,从而使我们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。历史的伤痕早已结痂,但苦难熔铸的精神已然在我们的血脉中奔涌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。“时代楷模”黄大年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,回到母校吉林大学为中国地球物理事业耕耘、播种;大学生村官黄文秀主动请缨到深度贫困村,手绘“民情地图”,为村民脱贫操碎了心,最终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。这是中国人历经磨难后无悔的执着,更是刻在心中的家国情怀。所以我们的民族能从苦难的深渊中挣扎出来,在废墟之上开出鲜艳的花。
持久而艰苦的接力奋斗,让这花经霜更艳,扎根更深。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,新中国第二批女飞行员苗晓红,深藏功与名的战斗英雄张富清……他们向我们诠释着:真正的爱国绝非高喊空洞的口号,而是将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紧密相连,挺直脊梁,用实践回应民族召唤,奋斗终生,矢志不渝。
著名历史学家戴逸说:“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过去,就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在和未来。”今日之中国,已从饥寒交迫、兵荒马乱中走出来,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。何其幸运,我们这一代青年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;何其有幸,我们踏着先辈的足迹在新征程上笃志前行。时代将强国复兴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,我们又怎能故步自封、踟蹰不前?
让我们扎根时代的沃土,在文化传承中守护精神血脉,在科技创新中筑牢强国基石,把艾青眼中常含泪水的深情,转化为砥砺奋斗的磅礴力量。当一个民族永不忘记苦难,时代播撒的种子,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,世世代代永不凋零。
[评析]
本文不仅饱蘸家国深情,在苦难中开出了鲜艳的花,它既浸透着过去的血泪,又寄寓着未来的希望;而且能够深入思辨,厘清了“爱国主义的情感基因——坚韧执着的精神品格——矢志不渝的实践行动”的事理逻辑,并以其为内在脉络,援用典型事例,展开层进式论述。而情与理的有机交融,最终转化为当代青年砥砺奋斗的磅礴力量,使文章迸发出强大的感召力。考场之作,行文能如此壮思云飞、酣畅淋漓,非胸有丘壑者实难为之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盈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