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看过一个讲座,说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时仅一万多人,即可长驱直入将清廷踩于脚下。有人将此说成是清廷腐败、国力衰弱而致。而当侵略者打开清军武备库时,却发现里头堆满着各种先进武器,而没有配置给战场上的清兵。讲史者痛心疾首,大清上下的一盘散沙,民族内部的对立分裂,才是此役沦丧的根本所在。
一盘散沙让外人如入无人之境,对立分裂让强盗纵横无阻。国如此,家族又何尝不是如此?一个四分五裂的族群,怎能齐心合力去鼎立于天地?又如何能奋发实现自己理想的目标?唯有猛士呼啸,方能摧坚拉朽;唯有船坚帆满,才能乘风破浪。这是基本的常识,也是真理。
前段萧毅会长出于殷殷之情,出于对氏族前程的冀望,掏心掏肺地送出《“凡事缓则圆”之智慧推动…》与《…选拔及资金赞助的务实思考》等治略方策,然好心不得善报,竟遭异类嘲讽。这确实让人自然联想起开头所言的历史事实,百余年之后,此种状况依然存在,这种思维依然不改,实令人不解。试想,当人们的意识尚未归拢,当人们的对立尚未消除,当人们的情绪尚未引导,匆匆抛出私下商定的方案,就犹如奢望散沙一盘能攻城掠地,溃乱之蚊能筑棲身之巢,让人深感疑惑和无解。或许他们把族人看得过于简单,或将族人看成傻子,以为“布告”一张贴,众人便会“奉旨而行”。若如此,汉相的智慧,齐梁的霸傲,八叶的聪睿润育过的萧氏,便成了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,这岂不成为天大的笑话。
展开剩余58%所以,文章里头诚恳提出稳健的建议与思考,是很切合实际和值得掂量的。试问,作为一个掌舵者,如果连一份施政纲领或一份工作白皮书都没有,任期内该做些什么,怎么样做,前景怎么样,这如何赢得众人的支持与跟随?没有纲领的带引,事后的监督又如何能落到实处?以往的教训已经证明,杳无缥缈的东西只会是骗人的鬼话。
其次是资金的筹措与运作,文章作了多方的论述。一个机构的建立并不是一堆人名的排列,而在于有效的运行和有效的结果,这一切都离不开钱。以往的“南宁会、成都会”,无不在这一关口前败下阵来。这一根本性的基础不解决,其他的一切(文化赋能、资源赋能、实事建设等)都无从谈起。有些人动不动就狂言“代表900万”,没有善心实力去做实事,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撑,没有有效的运作,你能代表谁?谁又让你代表了?
再次是缓的逐一推进。文章中开列短中长计划,我想或许这是嘲讽者们所焦急的所在之一,试想要做到这几步需经过2年以上的锻打,这对于急于上位者们是不想等候的,因为他们猴急猴急的赶着要上车,分享一杯甜羹,早日分享权力之魅力。缓则稳,稳则健,健则强。而某些人却不愿如此的琢磨,这也暴露了他们的“先上车后买票”的心理,“江湖太深、人心太假”,这几年来走马灯般的表演也使众人看了个透彻。江湖中无处不在的“无中生有、两面三刀、文化不高、心眼不少”的现象信手拈来,看看你身边的“恨你有、笑你无,嫌你穷、怕你富”的狼无时不瞪大眼睛,不知道你看清了没有?
讲和睦团结,不仅仅是一句空话,它应该把散沙聚集起来,用心用情地把伤口缝合,而不是漫骂与攻击,和“皇帝的新衣”;真心实意,踏踏实实,一步一个脚印,才是我们应取之道。我只是随事而论,不代表我对江湖的态度。建设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,浅谈几句,如此而已。
作者:萧德健|编辑:萧书华
发布于:福建省盈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